肝星狀細胞在肝臟纖維化、再生及代謝研究中扮演著核心角色。為簡化原代細胞分離與培養流程,
肝星狀細胞培養試劑盒應運而生,集成了消化液、分離液、培養基及輔助試劑,顯著提升實驗效率與成功率。然而,其效能的發揮高度依賴于嚴謹的操作規范。掌握以下正確使用方法,方能點燃科研的“星”火,實現細胞的高效活化與穩定擴增。

一、預實驗準備:細節決定成敗
使用前請仔細閱讀說明書,確認試劑盒內各組分齊全且在有效期內。所有試劑需提前置于冰上預冷(除培養基可室溫平衡),離心機、水浴鍋、CO2培養箱等設備提前調試至工作狀態。實驗人員需穿戴無菌服、手套、口罩,操作在生物安全柜內完成,嚴防污染。
二、組織處理與消化:精準“解構”肝臟
取新鮮肝臟組織后,迅速置于預冷PBS中清洗血污。使用剪刀或組織研磨器將組織剪碎至1mm2左右小塊。加入適量預冷的Ⅳ型膠原酶消化液,37℃水浴振蕩消化20-40分鐘,期間可輕柔吹打促進分散。消化時間需根據組織類型和批次優化,避免過度消化損傷細胞。
三、密度梯度離心:高效“提純”星狀細胞
將消化液過濾、離心后,棄上清,細胞沉淀重懸于試劑盒提供的密度梯度液中。進行梯度離心(如1400×g,15分鐘,4℃),肝星狀細胞因富含脂滴而漂浮于特定界面。小心吸取白色乳糜層即為目標細胞。
四、接種與培養:營造“舒適”微環境
收集的細胞用培養基(含血清及生長因子)洗滌后,接種于預先涂有膠原或明膠的培養瓶中,置于37℃、5%CO2培養箱。前48小時避免換液,以促進細胞貼壁。后續每2-3天更換新鮮培養基,觀察細胞形態(靜息期呈圓形發亮,活化后呈梭形或肌成纖維樣)。
五、定期傳代與狀態監測
細胞融合度達80%-90%時,可用低濃度胰酶消化傳代。建議使用原代細胞前3代,以保證生物學特性穩定。定期通過免疫熒光(如GFAP、Desmin染色)或油紅O染色驗證細胞純度與脂滴含量。